當外國購買本國的貨物時,1️⃣因要對換本國的貨幣作交易,就會令到本國貨幣升值,同時又會增加外匯儲備。2️⃣就算直接用外國的貨幣做交易(例如美元),同樣會令到外匯儲備上升。
貿易順差看似很好,但過高的話,就反映這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太依賴外部需求,容易受外部因素影響,會令到外滙儲備膨脹、自己國家貨幣升值太快、加速通貨膨脹(因為錢流入多了)😲。而且太依賴其中一個國家的巿場,就更有機會受制於該國的貿易政策🥴。
當外國購買本國的貨物時,1️⃣因要對換本國的貨幣作交易,就會令到本國貨幣升值,同時又會增加外匯儲備。2️⃣就算直接用外國的貨幣做交易(例如美元),同樣會令到外匯儲備上升。
貿易順差看似很好,但過高的話,就反映這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太依賴外部需求,容易受外部因素影響,會令到外滙儲備膨脹、自己國家貨幣升值太快、加速通貨膨脹(因為錢流入多了)😲。而且太依賴其中一個國家的巿場,就更有機會受制於該國的貿易政策🥴。
近來鬧得熱烘烘的JPEX騙案,涉款超過12 億元😲,是一個不少的數目。大叔幾個月前亦在港鐵站看過JPEX鋪天蓋地的廣告,當時感覺很有說服力,亦似是日本的交易所(但原來不是)。而且以「高回報,風險低」作宣傳,買入虛擬貨幣賺取超高利息回報(超過20%),真的很吸引🤤,最終原來是一個投資陷阱😫。
很大機會JPEX是用「龐氏騙局」的手法,用後期投資者的資金向早期投資者支付利息,再用盡方法吸引新的投資者讓騙局能夠繼續運作。而龐氏騙局基本上會有以下元素
1️⃣ 投資項目
2️⃣ 聲稱低風險、高利息回報
3️⃣ 越來越多投資人參與
4️⃣ 大規模廣告,給人一種很有規模和安全的形象
5️⃣ 用代言人來增加公信力
整個騙局會一直進行,直到有人開始懷疑投資項目,然後再沒有新投資者的資金流入而爆破。
當有一種投資項目給人感覺「太好太吸引」時,就要特別小心,因為這麼吸引的投資項目為何會讓大眾能夠參與?難道真的是「本人賺夠了,給些機會其他人賺吧。」🤔
P.S. 有時間可以睇下以下連結
- JPEX事件懶人包
- 連定存都可以騙到80億美元!僅次於馬多夫的龐氏騙局之王!史丹佛金融集團詐騙案
大叔讀中學時是長跑隊的成員,每次在比賽或練習時,總期望能成為最快到終點的那位。隊中有幾位資質比大叔更好的隊員,所以在當時的練習很難跑到第一,比賽時就更加做不到,間唔中也有灰心的時候。畢業後都少再參與長跑運動了。直到在工作時因為同事邀約,大叔再次開始跑步,或者因為年紀關係,今次心態上和以前有根本上的不同。不再需要成為最快那位,而是希望自己可以一次比一次進步,越跑越長和越久。
有一次練習目標是6公里,但大叔跑完3公里時就覺得較辛苦,當下的對策是跑慢一點,希望身體能夠支持到全程。雖然跑慢了一點,但因為沒有停下來,最後仍然能夠完成目標。這次的經驗令大叔想到理財投資都有這種情境:設定好一個理財目標,開始時可能會跑得較快,但後來突然出現力不從心(可能是資產有段時間沒有明顯增長、甚至是減少),繼而就會有想放棄的念頭。但再想一想,其實只要目標明確,當下就算跑得不快(甚至有需要而減慢),只要仍然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,總會能夠成完目標。
就算比預期中慢,只要仍然肯堅持不放棄,做不到最快但能夠完成,其實就已經很厲害了。
人均GDP (人均國內生產總值) 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總國內生產總值 (GDP) 除以其人口數量,用於衡量平均每個人的經濟產出水平。
人均GDP = 國內生產總值 (GDP) / 人口數量
所以較高的人均GDP通常意味著該國或地區具有更高的生活水平、消費能力越好、更豐富的資源和更發達的經濟。但人均GDP僅是一個經濟指標,並不能完全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整體經濟狀況和人民生活水平,需要考慮其他因素,如收入分配不均 (大部分的財富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)、失業率、社會福利和生活成本等。
儘管前一天過得怎樣,今天都是新的,確實要好好地開始。
大叔會透過既定的儀式來開始新的一天。
當起床時如果BB👶需要換片就會先換,然後大叔就自己再去梳洗。梳先完後大叔會先走到廚房收拾已乾好的碗筷,然後煲水準備沖咖啡☕。在煲水期間大叔會整理風乾中的衣服👕,把已乾好的收起,之後就回到廚房沖咖啡和準備簡單早餐(通常是餅乾或麵包🍞,間唔中會有罐頭吞拿魚🐟)。當把早餐放到枱上時,大叔就會有一種莫名實在的感覺,而心態上都準備開始整天的工作💪。
大叔會花少少時間列出當天要做的事情,令自己在工作以外時,仍知道需要好好運用時間,有效地完成計劃了的事情。但大叔亦不會排得密密麻麻,以便有空間能夠彈性地處理突發出現的事情🙌。
無論用什麼方法或儀式去開始新的一天,都期望可以踏實地走過🚶♂️;遇到什麼挑戰或困難,都能夠積極面對。透過既定的儀式、合理安排的行程以及彈性處理突發的事情,嘗試更好地掌握每一天的節奏🎵,好好地去過生活。
記得還是中學生時期👦,大叔不懂得配搭衣服👕,所以每逢農曆新年或聖誕節約同學出去狂歡時🎉,總會去買一套新衣服穿。但往往買回來後才發覺不是合心意的🙅♂️,穿上身亦會有點不自在。盡管如此,每年總會買新衣服。
到畢業出來工作時👨🏭,因為賺錢就自然想花錢,每個月總會買1️⃣至2️⃣件衣服,好像不購物就不安樂。慢慢就累積了很多不常穿的衣服,每次打開衣櫃時都覺得眼冤,雖然每年都會收拾整齊但很快又打回原形😞。
當接觸斷捨離後,大叔整個心態都完全改變了😎。買衣服時如未合心意就不會購買🙅♂️,就算是買了回家但後來發現不太適合都會斷然放棄🚮 (如果不知道是否合適?可以留意這件衣服多久才穿一次就是答案)。一段時間後,整個人對衣服的依賴少了 (以前就算不懂配搭衣服都會有購買的念頭,又或不肯處理家裏待了很久的衣物)。
存放的衣服數量少了、整理衣服所需要的時間少了、購買衣服的次數也少了,整個人在衣物上都輕省了很多。
GNP (Gross National Product 國民生產總值) 是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在特定時間內,所有國民生產活動的總價值。不同於 GDP,GNP 將國民生產活動作為核心,亦不限於國內的生產。所以GNP是包括了本國公民在國內和國外所創造的價值。(舉例來說,如果一個德國的國民在海外工作,工作的收入將被計入德國的 GNP 中。)
GNP = GDP + 淨收入流入 - 外國資產淨流出
淨收入流入:國民從外地所賺取的收益,包括證券投資盈利及僱員報酬
外國資產淨流出:非本地居民在本地所賺取的收益
GNP 的概念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比 GDP 更有用。例如,對於一個高度依賴國外收入的國家來說,GNP 可能更能反映其國民在全球經濟中的貢獻。